善用贴息杠杆,让更多人“能消费、敢消费、愿消费”。
▲人们在北京首开通州万象汇购物。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
新京报社论
一场提振消费的“及时雨”来了。
据报道,8月12日,财政部、央行、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《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,方案提出,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,居民个人消费贷款(不含信用卡业务)中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。
今年3月,财政部曾透露,将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,新增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,其中一项就是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。而今靴子落地,无论是贴息范围划定,还是贴息规则设计,都颇具针对性。
近年来,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了“冰火两重天”局面:一边是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居等新消费火爆,一边是传统大宗商品消费乏力;一面是消费供给愈发多元,一面是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。要激发消费潜力,就要找到结构性矛盾并靶向发力。
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就打出了“广泛辐射+重点涵盖”的组合拳:全面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,也重点覆盖家用汽车、养老生育、教育培训、文化旅游、家居家装、电子产品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。也就是说,其覆盖面既包括“衣食住行”基础刚需型消费,也包括民生改善型消费;既包括大宗商品消费,也包括服务消费。
此举无疑是将促消费与补短板、惠民生相结合。贴息政策出台,有助于降低民众贷款负担,让他们以更低的门槛享受到更优质的养老、生育、教育、医疗、装修服务等。这显然契合提振消费的价值落点——促消费的目的不在于促消费本身,而在于让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。
据多家银行反映,当前消费贷产品利率最低可到3%,不难想见,有了贴息后,个人消费贷款对应的利息会更低,民众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。
此前四川、重庆等地的试点经验显示,对装修、家电、汽车等消费领域贴息后,产生了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促消费效果。如今国家层面的贴息政策也覆盖了那些重点领域,也有望撬动倍数效应。
需看到的是,不论是家用汽车、家居家装还是文化旅游、健康医疗等,都具有长产业链条的特点。发挥贴息的杠杆效应促进这些领域的消费过后,可以带动产业上下游都跟着受益:贷款利息降低后,民众可能更愿意在家居家装上消费,继而带动家具等产业的发展;更愿意出行旅游,进而给酒店、餐饮等行业增收……
提振消费,不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,而是长期性的战略部署;不能止于单线条作业,而应变成系统性工程。这就需要政策设计具有可持续性。
从规则上看,贴息比例设置“1个百分点”和“不超合同利率50%”两道阀门,确保财政资金撬动效应最大化的同时,也防范市场利率无序波动;从资金来源上看,中央财政承担90%贴息资金的安排,彰显了国家提振消费的决心,又为地方政府预留施策空间;从口径上看,“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、扩大支持范围”也留下了政策延长机制窗口……这些都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精细。
本质上,贴息政策的深层价值,已远超单纯的消费刺激工具:在微观层面,着力构建的是“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-消费能力提升-企业经营改善”的良性循环链;中观层面,七大重点领域的定向支持,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;宏观层面,消费信贷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,为中国经济的动能切换埋下了伏笔。
接下来,希望银行等多方在政策落地时,通过建立健全贴息资金流向监控机制、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等办法,确保贴息政策的利好落到实处,为消费引擎加注高标号燃油,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。
编辑 / 徐秋颖
校对 / 贾宁
欢迎投稿:
新京报评论,欢迎读者朋友投稿。投稿邮箱:xjbpl2009@sina.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。来稿将择优发表,有稿酬。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,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,附上作者署名、身份职业、身份证号码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(包括户名、开户行支行名称)等信息,如用笔名,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,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。
佳成网-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-配资网之家-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